专题报道
校友专访 | 专访校友李铮:用镜头记录时代 用影像传递情怀
来源:新闻网 作者:校友工作办公室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18-07-06


李铮:2003级电视摄影专业,2007年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。23岁深入汶川震区一线报道,2008年调入央视时政新闻部,成为最年轻的摄影记者。十年间,他活跃在新闻采访和大型活动直播最前沿,参与拍摄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新闻奖。

那是一个周末,我们在梧桐书屋见到了李铮。一米九的个子,身穿红色T恤,背着两个公文包,爽朗、干练。工作十年,他仍是中央电视台时政新闻部最年轻的摄影记者,拍摄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。今天,我们听听他的故事。


感一时知遇 启电视人生

2003年5月,快要高中毕业的李铮来北京广播学院(中国传媒大学前身)参加招生面试。“报名那天是周末,地点在北院操场,那时候还没有建筑和绿化,负责招生的是高晓虹老师。”李铮回忆。 “高老师正在与考生交流,注意到了我,就过来询问我的意向。”想起看过的宣传页,他坦言自己中意电视编导专业。高老师笑着告诉他:“我建议你还是学摄影好,男孩子,个儿又高,挺适合的。”就这样,李铮转而报名电视摄影专业。

2003年的盛夏,他收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的录取通知书,开启了电视生涯的序曲。

回忆起大学生活,李铮说:“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视专业的相关内容,是电视系老师为我打开了影像世界的大门。”当时,孙振虎老师的《影视观念探析——拉片(1-2)》很受学生欢迎。“我们在操场西南角的一个教室里上课,连过道都挤满了学生。”李铮回忆,教室里贴着电影海报,“虎哥”的语言生动、明快,深入阐述经典影片里的影像语言,并归纳出创作“公式”,让他大开眼界。

说到创作实践。李铮笑着说:“这是极为有趣的过程。”《DV创作》课上,老师会进行针对性训练,或要求拍摄一组长镜头,或要求拍摄一组移动镜头。这时,班里就会形成一个个“剧组”,导演、编剧、摄影、灯光、剪辑,一应俱全。“我们拍的是惊悚片,一个同学走进空荡的教室,刚刚坐下来,接到了电话。在他起身时,背后多了一个冷冰冰望着他的人。这就是通过长镜头实现的。”李铮沉浸在回忆里,非常开心。

渐渐地,李铮找到了和自己兴趣、能力相投的小伙伴,大三时,成立了“昆士兰”工作室。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制作北京舞蹈学院师生的演出片花:将精彩的表演段落与对演员、老师的采访组合衔接,别有一番效果。当时,没有讯道拍摄的条件,大家就尝试几台单机同步记录,后期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剪辑。此外,“昆士兰”工作室还完成了国家电网、复兴医院等事业单位的专题片制作,在校内外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。想起那段日子,李铮很有感触:“这是与课堂作业完全不同的,每个片子都有各自的题材和要求,交付时间和质量也很明确。这不仅是对业务能力的考验和提升,同时也在培养我们的责任心。在‘昆士兰’工作,我成熟了很多。”

李铮在本科毕业晚会上发言

从大三开始,李铮就在北京电视台、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实习,参与了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等重大活动的转播。2007年本科毕业后,凭借专业能力和实习实践经历,他顺利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。

众志成城路 家国情怀中

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,李铮和央视同事们深入一线进行了报道,这段经历让他真正感受到了新闻人、电视人肩头的责任。“地震当天,台里立即着手组织前方报道队伍,动员大家积极参加。”李铮跟记者说,“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,鼓足勇气就报名了。”领导出于安全考虑,安排李铮与拥有丰富报道经验的老师组成一个小组,奔赴灾区。

地震过后,通向灾区的路很多已经中断了,加上余震不断,装备、补给不充足,这些问题都必须自己克服,他们历经了很多波折。“地震现场到处都是废墟,许多同胞无辜遇难,幸存者陷入失去亲人、失去家园的痛苦和无助中,困在废墟中的人们对生存强烈渴望……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,既有对突如其来天灾的痛恨,也有对生命的敬畏……”李铮谈到那段经历,哽咽着说不出话来。

在灾区停留了19天,他不断地调节焦距、光圈,按下摄录键,记录了地震造成的破坏与伤痛,也记录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。此时,对他来说,重要的不是技术,而是内心的深深触动。19个日日夜夜,李铮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,前方传来的一条条报道,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。特别节目《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》,速度之快,信息之透明,直播时间之长,传播效果之佳,堪称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,成功摘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那一年他23岁。

李铮在一线的表现受到了领导的关注和肯定,回到北京后,他又参与了奥运圣火传递的直播报道,也就在这时,他接到了时政新闻部的调令,经过严格培训,正式入职。由此,李铮成为时政新闻部最年轻的摄影记者,电视生涯也开启了全新的阶段。


塑历史影像  传时代声音

时政新闻部的主要工作是报道中央领导参加的内、外事活动及国家政治、外交领域重要事件的新闻。在新闻采访和大型活动直播最前沿实践了十年,一路走来,他经历了新一轮的成长与蜕变。曾祥敏老师这样评价李铮:“尤其善于思考、善于总结、善于创新。” 同学乔楠则用“热心、正直、细心”来形容好友。

李铮工作照

谈到在岗位坚持十年,如何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时,李铮笑谈,刚参加工作那会儿,以为摄像工作很简单,只要架好机位,拍好采访即可。但是,用心做起来,他发现,每一次报道都关乎国家形象的树立,每一次采访都是不能复制的挑战,每一个细节都要谨慎地把控。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素质过硬,还要有保证零失误的工作责任心,抗压能力也得足够强大。每一场重要内事、外事活动,他们都提前两小时到达,反复检查每一个细节。有些活动需要严格限制记者人数,这就要求记者一专多能,采访、沟通、外语能力都得具备。如今,李铮已经是时政新闻部最年轻的摄影“老将”,也是领导眼中“年富力强,成熟稳重、有培养潜质的时政记者”。

李铮告诉我们:“能够在重大的历史节点留下自己参与的一笔,是我工作中最大的收获。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,就应该无愧于使命和担当。”

在新闻报道中,李铮抓拍了很多动情的细节。今年春节,他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四川凉山贫困区慰问。镜头伸向了大小凉山,崎岖坎坷的山路、山区百姓的贫困生活、总书记对百姓的关怀、脱贫后的生活面貌、彝族同胞朴素而真挚的感情,都融入了画面之中。经过剪辑,形成《心系凉山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凉山扶贫纪实》,生动地诠释了“精准扶贫”。一小时点击量超过300万,一天之内评论转发过亿。李铮告诉我们,真实内容、细微之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,最能把握时代的脉络,这是他一直追求的。

“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,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,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”,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,李铮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,这也是在中传四年留给他的宝贵财富。

浓浓传承意 依依中传情

虽然毕业多年,但提起母校,李铮依旧充满感情。中传学子才艺出众,校园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,大家也能接受多元的文化。“这种开放、包容、乐观、向上的心态,对工作、生活都很有好处。中传走出去的同学乐于尝试、敢于挑战,这正是业界所需要的。” 老师的教诲则让他终身受益,高晓虹、王晓红、曾祥敏、胡芳、孙振虎……电视系的老师们教给他专业技能的同时,也让他拥有了电视人的情怀。“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电视人,既是我的初心,也是驱使我一直向前的动力。”李铮动情地说。


虽然身在新闻采访、直播活动第一线,但李铮经常与母校老师交流工作感受,请他们解答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。2010年,他回到中传,在职攻读了电视节目策划与运营专业硕士。提到实践与学习的关系,李铮这样说:“大一大二是知识、能力的积累阶段,大三之后就可以开始尝试实践了,我们这种偏实操的专业尤其如此,不能距离社会太远。”同时,根据自己的学习、工作历程,他也建议师弟师妹:“可能的话多参与学生会的工作,一方面提升自己创意、外联等能力,另一方面获得与师姐师哥、学院老师交流的宝贵机会。”

如今,李铮经常与师弟师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。他用亲身经历过的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,告诉大家,采访前如何与灯光、音响、出镜记者以及采访对象沟通配合,实现最好的镜头效果;采访时如何捕捉周围环境;怎样做好“行动中采访”等等,干货满满的讲座很受大家欢迎。“我就想把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展现给大家,把最有用的工作经验传递给大家。”李铮说。


在与李铮交流过程中,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他对自己职业的热情。在新闻一线工作多年,祖国的发展变化,他一一看在眼里,对“记录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,传播党和政府的立场和声音”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同感。采访结束时,李铮望向远方,满怀深情: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染更多的人,唤起大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怀。”

(编辑:尚新英)